首页 文案列表 专题片解说词 景区专题片 文化河南—登封观星台 解说词文案

文化河南—登封观星台 解说词文案

文案配音员:语慷
景区专题片 861 分享
登封观星台,始建于元代初年,是郭守敬天文观测和制定《授时历》的地方,是我国保存下来的以科技内容为数不多的砖石建筑。它是中国现存完好的天文台之一,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,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,在世界天文史、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。

中国古代人如何观测天象?如何确定一年有多少天?在没有钟表的年代,他们又是如何计时的?在这里,以上的疑问,我们都将能给你找到答案。

图片


中国古人认为大地中心在登封
观星台选址在登封市告成镇,是和中国古代所谓的地中观念分不开的。在中国古代,人们还没有地球是圆的这种认识,而是认为地是平的,大小也是有限的,这样大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,这个中心就叫“地中”。
受“地中”观念的影响,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位于“天下之中央”的传统认识,中国的名称也由此而来。
中国古代人又是如何确定“地中”在今天的登封告成镇的呢?
告成镇在古代称为阳城,在周朝时,人们认为地是方的,南北长和东西宽都是3万里,在阳城夏至时立八尺杆量出日影为一尺五寸,按照当时“影差一寸,地差千里”的说法,认为阳城立杆测影处距地的四边都是1.5万千米,恰好是地的中心。周公在我们登封所在地,测出此地是天地之中,于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区,又被称为中州、中原、中国。我们的豫州又被称之为中州。包括我们后来说的中共、中央、中岳、中土、中华都来源于此。
天地之中,这是就周代的疆域而言。以现代地理经纬看,周朝疆域
北端是三公之一召公奭及其子的封地燕蓟,处于北京、大同一带,纬度约40;
南端是熊绎封地楚,位处长江流域的长沙,纬度约30,南北之中纬度为35。
东端是太公姜尚封地,濒临大海,东经约118度;
西端是旧周故地,镐京西经约108度,则东西之中约113度。
今告成,古阳城北纬34.4度,东经113度,恰恰是周代疆域东西南北的中点。
阳城是地的中心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从西周以后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,阳城便成了古人天文观测的重要基地,在历代天文律历志中,大多都记载有在阳城进行天文测量的史实和相关数据。
走进观星台景区的大门,经过照壁、山门和垂花门之后,迎面出现一座石柱,表面赫然写着“周公测景台”五个绿色的大字,后方的小庙中供奉着周公的塑像。相传,西周初年,周公营建洛阳时,曾经在这里测影。原本的测景台为土堆和木杆,直到唐代的开元十一年(723年),太史监南宫悦在此地建造起石制的测景台。

图片

就在观星台南约20米处,就有周公测景台,这个台用青石制作,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。石表南面刻有 “周公测景台”五字。这个周公测景台是唐代的遗物,建于公元723年。周公测景台的圭和表都是非常有讲究的,其尺寸都是有严格规定的,周公测景台总高度3.95米,下部的圭高为1.95米,上部的表为1.965米,折合成唐代的尺子正好是八尺,所以咱们称之为八尺圭表。

郭守敬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,他很善于吸取和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和成果,又非常重视实际测量,很得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。
为了给制定历法提供准确的天文数字,因为只有有了准确的历法,才能不误农时。郭守敬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“四海测量”,观测范围从北纬15°的南海起,每隔10°设一个点,直到北纬65°的地方为止,共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台。
观星台在这27处观测台站中是中心观测台站,而保留至今的也只有观星台一处,是我国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。目前观星台还具有测量功能(最近一次测量在1975年)。
元代时,阳城既不是经济中心也不是政治中心,郭守敬为何要在这里建一座天文台?郭守敬为何选择在阳城建观星台,在登封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郭守敬接受改革历法的任务后,就很想在大地的中心建一个观测站。可是,大地的中心在哪里呢?郭守敬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想出个所以然,还为此得了一场大病。
一天,郭守敬正卧床养病,大门外来了一个医生,送了一张药方,郭守敬接过药方一看,只见上面写着:“天心”一个,“地胆”一枚,药引:“中药”一钱。刚看完药方,郭守敬便立即跳下床,欣喜地对随从说:“快去把大夫请来!”随从到大门口一看,大夫早已走了。郭守敬惋惜地说:“此药妙矣!”随从一听问道:“有天心、地胆这样的药吗?
郭守敬说:“药没找到,不过药引找到了,‘中药’可能就是中岳嵩山,‘一钱’可能就是说在中岳嵩山以前,‘天心’、‘地胆’可能就在中岳嵩山以前。”于是就带领人马到中岳嵩山找“天心”“地胆”去了。
后来一位石匠告诉他:“天有心,地有胆,天心地胆在告县!”郭守敬一听,“啊”了一声说:知道了。武则天在万岁登封元年,登嵩山,封中岳,大功告成后,改嵩阳县为登封县,改阳城县为告成县,告县就是告成县,就是现在的告成镇。
后来,郭守敬在告成发现了周公测景台,他便在测景台的后面建起了一座观星台。一年365天5小时49分12秒就是在这里测出的

观星台下一长条形状的石圭,名为“量天尺”,又名“八尺表”,自南向北以青石连接铺成,基座由青砖砌成。“这条石圭的南北走向是与当地子午线完全相符的。
观星台是一座全部由砖石建造的呈梯形的建筑,其砖石和向北伸展开的石圭浑然一体,下大上小,高约10米,台顶两侧各有一室,两室之间架有一铜梁,其与地面石圭之间,一直上直下的“凹”形直槽,如一柄宝剑直插入地,只剩下半截在外面,它起了测量日影“高表”表身的作用。台两侧各有一对称盘旋而上的石阶。
据考证,元代时的观星台上并没有两室,两室是明代为保护观星台而建的。
表最早是用木杆制作的,后来用石条,而郭守敬把表与砖石建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,在世界科学史上是不多见的,也证明了中国古代人追求天地合一、天人合一的观念。在元代之前,表为八尺,所以有八尺表之说,但郭守敬在这里所建表为‘高表’,高度是原来的5倍,目的就是减少误差,提高测量读数的精确度。这是郭守敬对立杆测影做的重大改进。”
测量是在每天当地时间中午12点进行的,登封的当地时间比现在的北京时间大约晚28分钟。测量时,阳光从房子中间通道穿过,铜梁的影子投射到量天尺上,沿着量天尺面测出横梁投影与其垂足的距离,就得出了相应的影长。根据影长的变化,就可以测知冬至、夏至等24节气的时刻,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。郭守敬就是通过这种方法,在这里坚持测量了4年,制定出了世界上先进的历法《授时历》。
此历法所确定的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天5小时49分12秒,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(格利高里历)一秒不差,但《授时历》比格利高里历早了300年。而《授时历》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比,也仅差26秒。

图片

有700多年历史的观星台作为一种科技建筑能够保存下来,和历代对其的重视和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观星台唯一受到的破坏活动是在1944年农历四月十二上午,日本侵略军向观星台开火,8枚炮弹击中台体,炸掉了女儿墙和一段梯栏,直到目前观星台的东墙上还留有日本炮弹的弹痕。
新中国成立后,观星台就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,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,从而使这里成了向我们普及科技和天文学的场所,并于1975年和2004年进行了两次修缮。
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
My title page contents